膏药是将按一定配方的药物,经过高温煎熬而促使其发生变化,或者通过捣打使之发生物理性(或化学性)改变后制成的一类药物剂型。古代称之为“薄贴”。其作用如徐洄溪所说:“今用之膏药,古人谓之薄贴,其用大端有二:一以治表,一以治里。治表者,如化脓去腐,止痛生肌,并遮风护肉类,其膏宜轻薄而日换,此理人所易知;治里者,或祛风寒,或和气血,或消痰痞,或壮筋骨,其方甚多,药亦随病加减,其膏宜厚而久贴,此理人所难知。”
<
由于膏药富有黏性,贴敷部位易固定,是临床常用的外治药物,自古至今应用不衰,它不仅为外伤、皮肤疾患所常用,又可通过内病外治,用以治疗儿科多种疾病。吴尚先的《理瀹骈文》以论述膏药为主,一切常见的疾病概用膏药治疗。据他自己称,1个月之中,“出膏大小十万张”,足以证明膏穴疗法深受广大患者的喜爱。
膏药一般包括膏(基质)与药两个部分。膏的部分比较固定,主要用胡麻油和铅丹两种原料熬制,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。药的部分则比较复杂,往往因病、因人、因时、因地而制宜,选用不同的方药治疗,这是众所周知的。事实上,每张膏药即是一贴处方,因此,“膏方取法,不外乎汤丸。凡汤丸之有效者,皆可熬膏。”据此,内服之汤丸,皆可变外治之膏药。
<
膏药之所以能够治疗多种疾病,是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与理论依据的,清代徐灵胎曾指出:“用膏贴之,闭塞其气,使药性从毛孔而入腠理,通经贯络,或提而出之,或攻而散之,较之服药尤有力,此至妙之法也。”
这一理论相当明确地阐述了膏药治病的机理。现代医学研究认为,膏药的用药,面广而数多,形成大的复方,以适应复杂的病理变化,由于许多药物中含有脂溶性、挥发性及刺激性的药物,因此可透入皮肤,并被皮肤吸收而产生消炎、止痛、去腐、生肌、收敛等作用。